“这个政策好,我赶上了!”暑期里,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鲍远峰的学习格外用功。鲍远峰想明年毕业后留在马鞍山,学校准备开设的“企业课堂”订单班,为他叩开了“梦想之门”。
今年7月10日,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涂县政府、当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、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分别正式签署《校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》《校地定向培养协议》《校企合作微专业协议》。今年9月起,学院开设“企业课堂”,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基础上,将从2026届毕业生中遴选30人进入智能家电(家居)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订单班,另遴选30人进入生物医药及绿色食品产业订单班。这些学生明年毕业后,可直接入职当涂经开区对口企业,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。
“最近大家都在认真准备,要是能进入‘企业课堂’,就不用担心找工作了。”鲍远峰为能顺利遴选进入“企业课堂”订单班,在暑假里选择留校备考,从理论到实操全方位提升自己。
近年来,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等持续探索育才、留才的“订单式”培养模式,让职业教育融入地方产业发展脉络,让政策红利精准惠及“学生端”。
不久前,该学院已与雨山区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,创新性采用“新生+毕业生”双轨制,2025年招收30名新生组建雨山经开区人工智能订单班,同步遴选2026届30名毕业生组建智能制造订单班,形成“源头储备—定向培养—回流就业”的闭环机制;与和县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,并揭牌“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学校”,打造“产、学、研、用、服”一体化培养模式。
“学院正联合重点企业开发活页式教材,共建微专业,深化‘校中厂、厂中校’模式,企业工程师进入订单班教学,让企业获得量身定制的人才,学生获得就业机会。”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李蓉介绍,“今年,我们计划将校地合作覆盖全市所有县区,打造‘一县一特色’订单培养体系。”
·编后·
各地都在探索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,“企业课堂”订单班模式通过校政企三方合力,精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,以“毕业即就业”的前景点燃了学子奋进的热情。双轨制培养、工程师入校、活页教材开发等创新举措,打通人才供需堵点,有助于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。(记者 贾克帅 本报通讯员 方燕 笪鸿雁)